如恩:无尽之行

如恩:无尽之行

如恩个展《无尽之行》以时间连续性与历史记忆为题,系统梳理了如恩在建筑实践中的重要时刻。展览分为六个章节,由“反思型怀旧”为起点,途经“步移景异”、“栖居”、“空间诗学”、“在地重铸”,最后抵达“未来遗迹”,由此呈现如恩多年来对于建筑思考的不断演变。

展览对全球背景下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反思,同时也阐释了如恩自己的回答:建筑师尤其需要重视历史,保持对于建筑可适性再利用的调查思考;通过借景、构造、截面等视角重新想象建筑的可读性;以建筑为载体建立起与在地文化的连接,保留集体记忆与历史碎片。

《无尽之行》中的建筑模型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如恩的落成项目、在建项目以及竞赛方案,许多为首次公开展示。在时间的无尽变化中,如恩试图找到介于建筑、文化、社会等不同元素之间的平衡对话,亦在不断演变的建筑实践中,寻找向内反思自省的力量。

01 反思型怀旧

如恩的许多设计来源于“反思型怀旧”这个概念。它停留在人类渴望和归属的暧昧上,没有回避现代的矛盾。相比深陷过去,“反思型怀旧”提供了面对文化遗产、集体记忆、居无定所以及城市更新等问题的解决手段。这一章节所展示的建筑模型,表露出新与旧、平滑与纹理、精致与原始之间的微妙平衡。

02 步移景异

我们从中国园林中频繁出现的“借景”概念获取新颖的视角,同时它也更新了我们对于固有边界的认知,挑战了视觉深度、规模、边界等源于西方的传统视觉观念。身处“步移景异”,不妨想象游走于传统园林。原本零散的片段随着目光移动拼凑成一个整体,逐渐揭示出“从碎片到整体的关系”。

03 栖居

家和“在家”的状态是一种心理建构,它由对栖居、隐私、亲密关系以及安全感的主观感知组成。居所承载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印记,岁月流逝,它们亦充当起生活堆积的容器。除此之外,居所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,显露出内心深处最亲密的生存感知和个人依恋。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(Martin Heidegger)看来,“只有在拥有生存能力后,我们才能建造;居所是人类本能的生理表达,意图在世界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根源”。

04 空间诗学

如恩始终在思考建筑与室内、外部与内部之间的二元关系。正如法国哲学家加斯东·巴舍拉(Gaston Bachelard)所说,“仅仅将人类体验缩减到一种无法代表全部居住形态的几何学”。我们对“物体性”的复杂态度,延伸至同时拥抱两级对立的渴望。我们急于建立起形式上的易读性,是为了从内部发出提问。

05 在地重铸

“在地建筑”帮助如恩建立起项目与当地的历史背景、文化传承与特定地点的关联。近年来,如恩细致研究在地建筑的材料和筑造方法。既不会摈弃过去的形式,也不会直接翻译过去的元素,而是以当代视角对它们加以重新诠释。

06 未来遗迹

奥尔多·罗西将城市视为生命实体,不断改变、积累它的意识和记忆。建筑的价值在于城市文物的形式,即使它们不再使用,却仍然在构筑城市。在此,我们的问题很简单:如何创建一种“未来遗迹”,使其对世世代代都存有意义?这一章节阐释了如恩如何转换不同的语境观念,如何看待纪念碑式的建筑,以及破坏和演变的二元性。

面积
195平米

项目状态
建成

竣工时间
2021年4月

展出时间
2021年4月24日—2021年5月15日

地址
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,同济大学